新闻快讯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华东政法大学马长山教授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作者:法学院网站        发布时间:2017-05-28        阅读量:

  5月27日上午9点,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马长山教授在法学院教学楼一楼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法学论文的写作与创新”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法学院郑智航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法学院李忠夏教授、姜峰教授、马建红副教授参与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马长山教授指出了论文写作中的尴尬。一是通过影视作品研究学术热点有违法学研究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二是作者论文无处可发、期刊无稿可用,作者的想法与编辑的需求不符。三是门派与流派。在我国没有流派,只有门派。学术论文、项目之间的门户之争使科学研究资源匹配出现不均衡,影响写作与学术研究。第二部分,想象的西方与陌生的中国。马长山教授认为这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中,对西方思想的引用来源于书本,对西方思想的现实却视而不见。或者不清楚中国社会目前的现状与法治的现实,导致研究中出现问题。首先,读书笔记式的对西方观点进行解读,影响学术研究的价值。其次,自娱自乐,用生僻的词代替通俗易懂的词是理论论证方面通常出现的问题。马长山认为,论文写作应当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用华丽的词藻掩盖是实质的内容。再次,政治注释。马长山教授认为,应当从学术角度对政治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常识性的结论。论文的写作应当有点睛之笔的结论,并应避免常识性的总结。第三部分,中国问题与中国理论。首先,中国模式的可能。马长山教授认为,我们对中国模式的理解从意识形态中拿到学术领域中研究。至少在法治的角度上,中国模式是可能的。中国应当遵循法治规律,在法治底线的基础之上尊重法治多元性,探寻中国的问题和中国的理论,为法治建设还能做出贡献。其次,问题发现与提炼。马长山教授讲到,学术研究中,我们缺少发现问题的精神。对发生在中国的重大问题提炼出一个中国的理论命题,是法学研究工作者应该有的使命与责任。最后,学术与政治。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不应回避,应进行纠偏,可以从学术角度证实政治问题。我们应该对中国的发展保持信心,我们坚信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在提问环节,马长山教授认真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讲座最后,郑智航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做学术要做到四个字:真、诚、信、格。学术研究要有真问题,问题从日常的生活中提炼。做学问要有诚心,坚持科学的态度。要有信,做学问首先要使自己信,再使他人信。学术研究要有大的格调、格局。本次讲座让在座师生受益匪浅,对论文选题、论文写作、论文论证等问题加深了认识,获得了启发。




                                           

                                       文/李欢欢   图/姜晓帅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法学院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lawschoolwangzhan@163.com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邮编266237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    邮编250100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法学院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lawschoolwangzhan@163.com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邮编266237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    邮编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