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山东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论坛”第十七期于青岛校区华岗苑举办。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院GRUR讲席教授Matthias Leistner以“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保护”为题作学术报告。讲座由山东大学法学院特聘专家石巍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刘孔中、山东大学法学院助理研究员刘建臣、助理研究员逯悦、博士后许淑雯担任与谈人,百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会议伊始,Matthias Leistner从著作权法的理论基础出发,系统阐释了传统激励理论在AIGC领域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在AI创作时代,版权理论正逐步从追求“产出数量”转变到注重“人类创作自由”。随后,他表示AI与算法正通过塑造消费者偏好和投资导向,系统性地侵蚀人类在创作与接收信息两方面的自由。接着,他基于比较法视角指出,欧盟在AIGC著作权保护上设立了严格的“自主智力创作”和“精确客观可识别的表达”双重审查标准,美国与其类似,日本尚无相关判例法,中国司法实践则还未形成统一标准。最后,他聚焦问题根源,针对AIGC的著作权保护,给出严格适用现有版权法的保护门槛、反对创设新型邻接权、建立跨国监管协调机制等建议。

与谈环节,石巍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刘孔中、刘建臣、逯悦和许淑雯依次就讲座内容分享了见解和体会。问答环节,Matthias Leistner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耐心解答。
文 | 彭思远
图 | 孙鑫扬
审核 | 石巍 董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