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法学院举办2025级新生开学第一课暨教师节表彰大会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9-10        阅读量:

9月8日,法学院在青岛校区举办2025级新生开学第一课暨教师节表彰大会。大会表彰法学院2025年“我最喜爱的老师”及“京鲁奖教金”获奖教师,法学院院长周长军为新生授“开学第一课”。



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为培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持续激励学院教师以赤诚之心投入教书育人事业,学院全体学生海选评出法学院2025年“我最喜爱的老师”。大会现场宣读获奖名单,并为获奖教师代表颁发获奖证书。



“京鲁奖教金”颁奖环节,山东京鲁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巍宣读2025年获奖名单并为获奖教师代表颁奖。他在致辞中表示,“京鲁奖教金”设立的初心是为引导社会各界、民间资本更加关注教育,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实现“教育报国”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于向明为京鲁所颁发捐赠证书。





大会还举行了文康律师事务所捐赠仪式。文康律师事务所主任殷启峰在致辞中与新生分享四点体悟:学法律,路很宽:要积极探索、放宽眼界,在各行各业各类岗位发光放热;学法律,路很卷:要适应发展、终身学习,在大学期间打好基础;当下路,好好走:要“读书、立业、变美、锻炼”,在完成学校任务的同时充实提升自己;有“五力”,好就业:要尽早了解、有的放矢,积极适应就业环境。周长军为文康所颁发捐赠证书。




法学院1984级校友、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高勇作为优秀校友代表致辞。他向新生讲述了四十一年前在山大求学时的过往,并寄语新生:要博学笃思,筑牢根基,在宝贵的大学时光中培养坚实的专业基础;要明辨慎思,恪守正道,坚定秉持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人公正的职业道德观,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使命和责任;要注重实践,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与法律素养,为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贡献力量。



学生代表2024级硕士研究生张鹏飞在发言中分享了在山大校园生活的美好瞬间,以及从“走进山大”到“读懂山大”再到心怀“山大魂”的成长蜕变过程。他表示同学们应将践行“山大人”的责任作为历练目标,以终为始、以行为知,在实践与探索中求真知悟真理,向着成为更好的自己勇往直前。



新生代表2025级本科生王小睿在发言中表示,要以山大法学院作为新起点,在理性思辨的课堂中学习法理精髓,在著作满藏的图书馆博览群书,在模拟法庭锻炼实战能力,扎实打牢法学基础。号召新生同学在提高自身法律素养的同时,心怀“以法为剑,以民为心”的信念,成长为有情怀、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的山大法律人。



为帮助新生更好了解学院的学科设置和专业特色,开学第一课特别邀请了法学院各研究所负责人及教师代表进行学科概况介绍。郑智航、崔立红、张式军、柳忠卫、冯俊伟、迟德强、孙犀铭、何晓斌先后上台发言,围绕各研究所的师资构成、前沿成果、优势方向、培养路径、特色课程等核心内容展开详细介绍,勉励新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夯实专业基础。



周长军为新生授“开学第一课”。他以山东大学法学院的历史作为切入点,深入介绍了山大法学的国内外学科地位、专业发展沿革和创新培养模式。此外,他对新生的学业发展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聚焦前沿问题,紧跟时代浪潮。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正全方位重塑社会形态。在此背景下,法科生应当关注新动态、新问题,以期在未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第二,打破学科壁垒,丰富知识结构。法学不是孤立的学科,大学期间,法科生应当广泛阅读,开阔视野,构建多元知识版图。第三,投身法治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法学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法科生在课堂学习之余,也应当积极寻求法律实践机会,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困境,做到学以致用。



大会播放了《你好,新法律人》迎新纪录短片,法学院教师代表金永完教授现场演奏古典吉他乐曲,展现学院教师风采,为新生们带来独特的美育教育第一课。




法学院新生开学第一课,是2025级新生入学后对学院和学科、专业的第一次全面了解,开启了2025级新生法学学习的序幕。学院精心谋划,全员参与,期待以前辈引领、朋辈交流等多种方式让新生了解校园生活,熟悉学科内容,树立专业信仰,增强新生荣誉感、获得感;现场呈现的学院原创卡通形象“法小廌”“山大法学”等元素以期为新生带来身份认同感、归属感,帮助新生尽快融入。期待全体2025级新生学在山大,快乐成长,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法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研究所所长、2025年“京鲁奖教金”获奖教师、“我最喜爱的老师”获奖教师,校友、律所及学院教师代表,与法学院2025级本科新生、研究生新生参加大会。会议由2025级研究生辅导员吕怡然主持。


文 | 李芮莹

图 | 汲晓璇 王国萱 翟辰语 刘予心

审核 | 宋继斌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法学院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lawschoolwangzhan@163.com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邮编266237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    邮编250100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法学院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lawschoolwangzhan@163.com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邮编266237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    邮编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