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校园动态 >> 正文

后浪与法·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 | 李赫然——君子不器

发布日期:2025-05-21    作者:     来源:     点击:

李赫然,男,法学院法学与英语双学位2020级本科学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学业奖一等奖学金、一等创新研究奖学金等十余项奖学金;作为队长、庭辩员参加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比赛英文赛及中文赛、“贸仲杯”模拟仲裁庭辩论赛等模拟法庭比赛,获海牙赛段一等奖、国家级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检方十佳律师等荣誉;以唯一共同作者身份与导师合作在SCI/S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2篇;获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山东大学三好学生、山东大学优秀职业生涯发展委员等荣誉。现已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杜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乔治城大学的法律硕士Offer。

孔子言“君子不器”四字,未加诠释,却为初入大学的我埋下深刻困惑。如今,五年本科将尽,回首这段徘徊于迷惘与希望之间的旅程,才发现原来我的每一步实践,都为这个古老的命题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注解。



仁者不忧

大一时,我去国奖答辩现场做了志愿者,看着熠熠生辉的前辈们,心中不免涌起懵懂的向往。但很快我便发现,相比于在对课堂知识的反复咀嚼中追求完美,我更偏好信马由缰地探索自己的兴趣:从在学生会中学习财务报销,到华尔兹比赛里的意外获奖;从莎剧舞台上稚嫩表演,到模拟法庭中的激烈辩论;从与老师合作撰写英文论文,到在运动会中取得成绩突破。我沉浸在日日常新的乐趣之中,但也逐渐意识到,在一个追求极致的环境中,我散漫的天性似乎难以使自己在量化的评价体系下登顶。面对退步的成绩,我望着聪慧而勤勉的同窗们,痛苦地认定自己大概就是孔子口中的“器”——且是成色不佳的那一类。殊不知,这痛苦恰似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正编织着顿悟与转机。



知者不惑

大三那年,当与导师合作的论文终于见刊时,我终于感到了许久未有的满足与平静。不久后,模拟法庭的获奖通知又如期而至,前往海牙的邀请函静静躺在我的桌面。这些突破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过往那些“不务正业”的经历:在学生会的工作磨砺了我与上下级的沟通技能;为运动会做的准备让我意识到了自律的可贵;而舞蹈与话剧,则启发我跳出“法律技工”的逻辑,用更具人文色彩的视野看待自己的学科。这些看似零散的体验,最终都转化为专业学习中的独特优势。随着全英文教学的国际法课程逐渐展开,我惊喜地发现:舞台表演培养的跨文化敏感度,让我能捕捉普通法系背后的文化根基;模拟法庭锤炼的案例检索能力,使我能游刃有余地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法判例;而学术论文打磨的批判性思维,则为我的法律分析赋予了独特的穿透力。

当英语专八的优秀等级、雅思总分8.0的成绩、司法考试的顺利通过接踵而至,当第二篇论文在SSCI一区期刊刊发,当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一等奖学金等荣誉纷至沓来,我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竟在不经意间已站在了量化评价体系的前列。然而,预想中的狂喜并未如期而至。这些荣誉固然珍贵,但曾经的低谷令我意识到,自己不应成为只追求功利的器物。更令我珍视的,是这一路走来的独特风景:我所走过的每一条小径,都在引领我走向“君子不器”的更高境界——不囿于功利主义与单一标准,成就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法律人格。



勇者不惧

随着心仪学府发来Offer,在旁人眼中,我的本科生涯或许已然圆满。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却难以平静。作为激荡时代中的年轻人,变化莫测的世界挑动着我们的兴奋与不安;作为变革背景下的法律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模糊了我们曾引以为傲的信条;作为物质世界中的普通人,怠惰与诱惑让我们在理想与现实间辗转反侧。幸运的是,在山大求学的五年时光里,我通过实践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热忱。法院、国企、外企、律所,每一次实习都加深了我对法律职业的理解。在接触过贸易管制、商事仲裁、海洋环境等诸多领域后,那些看似分散的职业与学术体验,恰如拼图的各个碎片,最终拼凑出那关于环境能源法的学术图景。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仍然会感到迷茫,但“君子不器”的古老智慧却总能给我莫大慰藉。在这个选择过于充沛的时代,也许从来没有无用的探索。万千阡陌,终会将我们引导至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