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迪,男,共青团员,法学院法学专业2023级本科学生,现任2023级法学2班班长、2024级法学2班朋辈班主任、法学院学生会文体部部长。曾获国家奖学金、山东大学优秀学生奖一等、特长奖一等;山东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山东大学三好学生、山东大学创新创业活动先进个人、山东大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山东大学优秀志愿者等荣誉。

轻启记忆的窗格,这一年半的时光既无“惊涛拍岸”般的壮阔,亦非“云帆直挂”般顺遂。当来时路上丛生的荆棘褪去了锐利的尖刺,当拥有的所谓成就渐渐凝成泛黄的标本后,若用一个简短的词语勾勒我过往的大学生活,我想应该是——“愈挫愈勇”。
困顿篇——潮湿的大雾何时散去?
进入大学以来,我时常感觉自己“走不动了”。我曾纠结于如何摸索出一条“完美”的大学道路,却在进取与挫折的博弈中栽了许多跟头。当课程论文的DDL与各项答辩任务在日历上疯狂生长,当学生工作的细枝末节在备忘录里堆叠如山,我像被卷入湍流的独木舟,在知识与责任的漩涡中浮沉。由于含蓄内敛的性格,即使我尝试跨越畏惧的藩篱,却在面对讲台下的灼灼目光时喉头默默发紧,在课堂讨论中依然欲言又止、犹豫不决,我总是埋怨自己“为什么不能再勇敢一点”,却依旧难以挣脱这无形的桎梏。
在层层压力的堆叠下,我常常漫无目的地泊行于焦虑与内耗的心绪中,在奋进与踌躇双栖的徘徊中任凭晚风拂干眼角的泪滴,在无数次在自我怀疑的氤氲大雾中丢失继续寻觅曙光的勇气。

奋进篇——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当高考失利的阴霾在细碎投落于教室的阳光中渐渐稀释,当“必究结果”的镣铐在无数次的彷徨与困顿后寸寸断裂,我开始学会与不完美的自己促膝长谈。慢慢地,我习惯了努力并不一定有回报的常态,但我并未选择在挫折的牵绊中自怨自艾。与其在失落中黯然神伤,我更愿将所有遗憾与不甘化作星辰,点缀在人生这首破碎的诗间。我坚信,用热血浇筑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的筋骨,低迷徘徊的诗节才是破晓的序言。
面对杂乱零碎的课程笔记,我选择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将零散的知识点细细编织成网,勾勒出专属的知识图谱;在课堂讨论环节,我不断鼓起勇气举手发言,发烫的面颊渐渐沉淀为从容的底色;在与队友并肩备赛的日夜,思维如星火碰撞出璀璨光芒,那些热烈讨论的瞬间沉淀为最珍贵的情谊;历经学生工作的千锤百炼,我渐渐领悟“责任心”的深刻内涵,在与班级、学生会成员的协作脉动中,我触摸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原来奉献从不是独行之旅,每个想要放弃的时刻都有温暖的手掌与我相握……我逐渐懂得,所谓成长不是等待迷雾散尽的瞭望,而是提着风灯在混沌中拓路的修行。就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宿命里,最动人的不是抵达山顶的瞬间,而是石头滚落时他转身向山的背影。
渐渐地,那些未获名次的评选、那些擦肩而过的机遇、那些未尽如人意的考试,都凝铸成了命运馈赠的另类勋章——它们教会我欣赏过程本身的壮美,就像候鸟不必为某片未抵达的云彩哀伤,因为翅膀划过的轨迹已是苍穹的诗行。在最终的审判降临之前,我更愿意在奋力拼搏中向或许稀薄的幸运冲刺,而非在长风的裹挟中被动地等候虚无缥缈的答案。

远航篇——人生海海,碌碌有为
“大海越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险去寻求不朽是一件赏心乐事。”如今的我已经慢慢习惯在DDL的倒计时里打磨思想的锋芒,在团队合作的碰撞中收获思想的星光,甚至在失败的经验里采撷智慧的珍珠。就像大海永远不会因为暗礁而停止奔涌,真正的勇者总能在破碎中拼凑出更完整的自己。
站在时间的渡口远眺,未来的航程或许仍有惊涛骇浪,但船舱里已装满淬炼过的勇气。那些在深夜里独自吞咽的苦涩,终将在某个清晨绽放成带露的玫瑰;那些看似徒劳的坚持,正在看不见的地方生长着年轮。我愿意相信,不管未来还要再栽多少个跟头,我依然会被自己义无反顾的热情所激励,依然可以不厌其烦地告诉自己“你一定可以”,依然能够在奋不顾身的自我探索中满载而归。在这段跌跌撞撞的漫长征程中,我始终坚信:我的人生或许平凡,但绝不平庸。
人生海海,愿我们都有帆有岸,碌碌有为。
文 | 张俊迪
图 | 张俊迪
审核 | 付聪